概述简介
锅饺味道很不错,馅不大但皮很薄,煎得到位,外焦里嫩,热吃皮很脆。个人觉得这个皮很见功底,至少我目前是做不出的,但总觉得馅料的肉缺少韧劲,也不够鲜美饱满,没有人气。配锅饺的辣椒油非常劲爆,又香又辣,好辣的人都值得尝试。所谓的锅饺,其实就是煎饺,我一直没有搞懂的是,煎饺到底是水饺煮熟了去煎,还是生的直接煎,或者是做煎饺和做水饺的材质有所区别,真是深奥啊,以后等我买了平底锅再来自己实验。
其他资料
至上世纪90年代,长沙保留的主要著名锅饺有向群锅饺(原址在五一广场大众剧院旁,今万代广场)、红梅锅饺(在今五一市民广场旁)、友谊锅饺(在今解放西路杨裕兴现址内左侧)。当时名声最著者仍为向群锅饺。
梁寅生先生介绍,昔日,今解放西路南侧的登隆街是长沙市繁华的“吃食一条街”,伴随登隆街的长沙和育街的新舞台(今淘淘服饰街),小桃园、乐园及聚兴园等名店在此经营各类餐饮和小吃。聚兴园即是向群锅饺店的前身。当年,聚兴园主打经营品种为锅饺、生煎包等,另经营麻饼、蟹壳黄、牛角白饺子等品种。
梁爹说,1959年,13岁先在“爱爱”(今强民小吃店)学徒,后入小桃园薛宝玉师傅手中学艺,再进入登隆街的聚兴园张茂桃师傅手下学徒。梁寅先可能是张茂桃现在惟一在世的弟子。
当年聚兴园有三位老板,江苏南通人张茂桃、湖南长沙人唐亮成、浙江宁波人许合培。这也是后来向群锅饺店的主要班底。也就是说,向群锅饺为江浙优良的锅饺湖南本土化融合后的结果。
后,聚兴园搬迁到黄兴北路大众剧,并在“文革”前,取“面向群众”之意,改名向群锅饺店。另,许合培的妻子曹小娥在红梅冷饮店工作,因此红梅亦由此而经营锅饺,并具一定名气。
此后,向群锅饺店一直保留到上世纪90年代,因城市变迁而消失。此前,梁寅先已于“文革”前,调去又一村等店,1983年与王墨泉、谭添三等大师,外派出国。后,在上海、北京等地工作。至2006年9月,长沙恢复向群锅饺店,六旬之龄的梁寅先重回向群,并以其传统制作工艺获得长沙食客的广泛好评。
主要特色
向群锅饺能成为南派饺子的佼佼者,主因有二:
一是做法独特,在平底大铁锅上放少许油,油热透后熄火,待油放凉后重新点火,放入饺子,再用小火慢煎至皮色金黄,这样的锅饺香气四溢,撩人食欲;
二是饺馅独特,三鲜锅饺、海鲜锅饺、肉馅锅饺、素馅锅饺,款款经典,是长沙独具一格的传统小吃精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