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人的记忆里,“打散酒”的场景似乎还停留在喧嚣杂乱的菜市场:一排排大酒缸,酒液品质全靠老板的“良心”,卫生状况也让人心里打鼓。然而,如今在成都宏济新路的街头,一家名为“唐三两打酒铺”的店铺,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。
傍晚时分,在昏黄温暖的灯光下,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酒香混着隔壁卤肉店的肉香,交织出一种奇妙的市井烟火味。店里是锃亮的不锈钢酒头和干净的木质吧台,所有酒都能免费品尝,一两起卖,顾客们说,来这里不看包装,只看“好不好喝”,简单直接。
这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类似的“打酒铺”在国内多地悄然兴起。它们的出现,恰逢白酒行业的“凛冬”时刻。当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,叠加相关政策的持续影响,以高端商务宴请和礼品消费为主要驱动的“黄金时代”已然落幕,库存高企、价格倒挂等问题不断加剧线下渠道的压力。
然而,危与机总是相生相伴。《每日经济新闻·将进酒》记者却发现,就在酒类零售行业感到阵阵寒意之时,却也有人“义无反顾”地扎了进来。他们用这种连锁“打酒铺”的方式,抛弃华丽的包装与高昂的品牌溢价,以一种更纯粹的方式,重新连接酒与消费者。 这种类似散酒“拼多多”的微创新模式,更像是一次消费理念的价值回归,那就是对“喝酒”这件事本真乐趣的探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