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故事
新周村古商城不仅历史悠久,而且文化底蕴深厚,人文资源也相当丰富,历史有名的“董永卖身葬父”的故事,就发生在周村本地西郊。还有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,曾在周村毕家尚书府教书三十多年,在这期间创作了有名的《聊斋志异》。三字锅的起源,也与蒲松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有一天,尚书府主人毕际友(时任户部尚书)的外甥王渔洋(时任刑部尚书)到毕家做客,因为王渔洋家世代做官,毕际友非常重视,吩咐厨房要做些与众不同色香味美的菜肴来款待贵客,同时邀请正在毕府教书的蒲松龄作陪。
厨房的鲁师傅琢磨了一夜,决定要做滋补养生的为主的砂锅宴,这也就是最早三字锅菜品的雏形。宴会开始后,毕际友提议以三字头行酒令助助酒兴,于是作为客人的王渔洋先说:三字同头官宦家,三字同旁绸缎纱,要穿绸缎纱,还是官宦家。
借以此来讽刺蒲松龄与自己的官僚身份之间的差距。蒲松龄听到后,有些不满,随即回应说:三字同旁砂碗矼,三字同成羴鱻犇,今享羴鱻犇,莫忘砂碗矼。意思是说满桌的美味佳肴都是用最普通的砂锅等餐具做出来的,实际上则是在批评王渔洋的官威与高傲。
这时作为东家的毕际友听到,觉得不妙,连忙打圆场,于是说道:三字同头左右友,三字同旁清淡酒,同是左右友,共饮清淡酒。非常巧妙的解决尴尬的场面。王渔洋随后问道,这满桌的美味佳肴有没有名字?蒲松龄说没有。
于是王渔洋便说:既然我们是以三字行酒令相识,这些菜便叫做三字锅好了,然后提笔题字。后来,毕府厨师鲁师傅的后代在周村古商城开了最早的三字锅店,当时的店老板经常在三字锅的大厅里讲一些本地的民间鬼故事,后来蒲松龄便把这些奇闻异事的素材整理并编写成了著名的《聊斋志异》。
工艺做法
“要想锅锅香,九料熬老汤。”三字锅的核心工艺便是老汤的熬制。老汤的熬制以肉骨为主,辅以九种主要中药材,再配以其他秘制作酱料,用砂锅小火慢熬。所制老汤有略带青草气息的肉骨香味,香味醇厚,鲜美滋补。
有了九料老汤,放入相对应食材,美味便水到渠成了。用老汤和砂锅可以炖鸡肉,也可以是猪蹄,还可以炖鱼,炖东西是一个慢长的过程。火候还的需要经验,先小火炖,再大火炜,砂锅中水煨干后又加水重煨,柴烧尽后又抱来。如此反反复复加水加柴煨多次。直至肉香益浓,肉益脆,汤越浓。缕缕芳香弥漫,比起用高压锅炖的味道要好上十倍。
